Lua5.1.4代码分析-表的赋值和查询

这里涉及到的两个OPCODE,SETTABLE和GETTABLE,由名字可以知道,分别用于表的赋值和查询。两个OPCODE指令格式如下:

OP_SETTABLE,/*  A B C R(A)[RK(B)] := RK(C)        */
OP_GETTABLE,/*  A B C R(A) := R(B)[RK(C)]       */

这里指令格式倒是很简单,分别用来表示表,索引和目的地址。唯一一个需要注意的是,目的地址有时候是指向寄存器的地址,有时候表示的又是常量,也就是在全局K数组中的索引。

注意在上面的格式中,有些是R()形式的,有些是RK()形式的,R()表示这个值仅用来表示在寄存器中的索引(R就是register的缩写),而RK()表示这个值既可以用来做为寄存器索引,也可以用来表示常量索引(在Lua中有一个全局的K数组,这里存放的都是常量,缩写K因此得名)。因此这里的重点是要了解一些RK()形式的数据表示。

Lua原码中,为RK()形式的数据定义了一个宏,专门用来判断这类型的数据,然后自动从寄存器或者常量数组中获取数据:

#define RKB(i)  check_exp(getBMode(GET_OPCODE(i)) == OpArgK, 
  ISK(GETARG_B(i)) ? k+INDEXK(GETARG_B(i)) : base+GETARG_B(i))
#define RKC(i)  check_exp(getCMode(GET_OPCODE(i)) == OpArgK, 
  ISK(GETARG_C(i)) ? k+INDEXK(GETARG_C(i)) : base+GETARG_C(i))

可以看到RK(B)和RK(C)做的事情差不多,差别仅在于使用一个OPCODE中取出B还是C指令域来做操作,所以这里只需要分析一个就够了。

首先,先根据getBMode判断该数据是不是OpArgK类型的,如果不是这类型的数据将报错(check_exp(A,B)表达式都是首先使用A表达式进行一些判断,不满足条件直接报错):

#define getBMode(m) (cast(enum OpArgMask, (luaP_opmodes[m] >> 4) & 3))

其次,ISK宏用于判断该取值是不是从数组K中取值:

#define ISK(x)    ((x) & BITRK)

#define BITRK   (1 << (SIZE_B - 1))

#define SIZE_B    9

最后在根据这个判断的结果去K或者Lua中获取数据:

 k+INDEXK(GETARG_B(i)) : base+GETARG_B(i))

由前面可知,SIZE_B的大小为9byte,因此如果是从Lua寄存器中获取数据,最多可以到1 << (9 - 1) = 256,此时第9位不是1,因此最大可以从Lua寄存器也就是Lua栈中获取数据的索引到256为止。如果大于这个数,则需要减去256得到在K数组中的索引,比如257对应的是K数组索引中的第一个数据。这个获取K数组索引的宏是INDEXK:

#define INDEXK(r) ((int)(r) & ~BITRK)

Lua使用这个技术,让同样的一段数据,能够在不同情况下表示两种类型的数据,在这里减少了再一次获取数据的操作。比如假如这里不能从K数组中获取数据,还得再设计一个配套的OPCODE和这两个指令配合从K数组中获取数据。

相关的文章:

暂无评论

写评论